快速密封接头优选品牌
让测试连接不再是难题

首页 >> 新闻资讯 >>公司新闻 >> 新能源汽车充电头气密性检测
详细内容

新能源汽车充电头气密性检测

新能源汽车充电头气密性检测详解

新能源汽车充电头(包括交流充电枪、直流充电枪及车载充电机接口等)是电动汽车与充电设施连接的核心部件,其气密性直接影响设备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。由于充电头长期暴露于户外环境(如雨水、灰尘、盐雾等),若内部密封失效,可能导致绝缘性能下降、短路、漏电甚至起火等严重风险。因此,气密性检测是充电头生产、质检及维护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。


一、充电头气密性检测的核心目标

充电头的气密性检测需围绕以下核心目标展开:

  1. 防水防尘:确保充电头达到设计要求的防护等级(如IP67/IP68),防止液体(如雨水、洗车水)或固体异物(灰尘、沙粒)侵入内部电路;

  2. 绝缘保护:避免外部液体渗入导致高压线路(如直流充电的DC+/-端子,电压可达1000V以上)与外壳或人体接触,引发触电或短路;

  3. 结构可靠性:验证密封设计(如O型圈、密封胶、防水胶圈)的耐用性,避免长期振动、温度变化导致的密封失效。


二、充电头的结构与密封关键点

充电头的典型结构包括外壳(工程塑料或金属)、内部导电端子、密封组件(O型圈、防水胶)、连接螺柱/卡扣等,其密封关键点如下:

部件密封风险点
外壳接缝塑料外壳或金属壳体的拼接处(如枪体与插头本体连接部位),需通过胶水粘合或螺丝压紧密封,易因装配错位或胶量不足导致泄漏。
端子防水结构高压端子(如直流充电的CC/CP信号端子、PE接地端子)与外壳的间隙,需通过密封胶(如聚氨酯灌封)或防水胶圈填充,防止液体沿端子间隙渗入。
插针/插孔密封充电插头与充电桩插座的对接插针(如交流充电的N/L/E端子),需通过密封帽或弹性密封件(如硅胶套)覆盖,避免水从插针根部渗入。
线缆入口充电线缆与充电头本体的连接部位(如防水接头),需通过热缩管、密封胶或防水胶圈密封,防止液体沿电缆表皮与壳体的间隙侵入。

三、气密性检测的关键标准

充电头的气密性检测需符合国内外相关安全标准,主要依据包括:

标准名称核心要求
GB/T 18487.1-2015(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 第1部分:通用要求)规定充电接口的防护等级(如交流充电接口防护等级≥IP65,直流充电接口≥IP67),需通过气密性测试验证。
IEC 62196-3:2016(道路车辆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 第3部分:直流充电接口)要求直流充电接口在承受100kPa(1bar)压力下,泄漏率≤0.1 L/h(或等效标准)。
GB 4208-2017(外壳防护等级(IP代码))明确IP67/IP68等级的测试方法(如浸水测试),气密性检测需与防水等级要求匹配。
QC/T 895-2011(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系统通用要求)涉及充电接口与电池系统的连接密封性,要求无液体渗入导致的电气故障。

四、气密性检测的主要方法与适用场景

充电头的气密性检测需根据其结构尺寸、密封要求及检测精度选择合适的方法,常见方法如下:

1. 压力衰减法(最常用)

原理:向充电头内部充入一定压力的干燥气体(如氮气或洁净空气),隔离气源后监测压力随时间的下降速率,通过公式计算泄漏率(单位:mbar·L/s或Pa·m³/s)。

适用场景

  • 整体密封性初筛(如充电枪本体、线缆入口等大容积区域);

  • 检测微小泄漏(泄漏率≤1×10⁻³ mbar·L/s)。

操作步骤
① 预处理:清洁充电头表面,确保无杂物堵塞泄漏点;
② 封堵:用专用密封塞或夹具封闭所有开口(如插针孔、线缆入口);
③ 充气:通过充气阀向内部充入目标压力(通常为100~500 kPa,高于最大工作压力1.5倍);
④ 稳压:关闭充气阀,等待1~5分钟(确保温度稳定,避免温度波动干扰);
⑤ 监测:记录压力传感器数据,计算10分钟或30分钟内的压降值;
⑥ 判定:若压降超过标准限值(如≤0.1 mbar/min),则判定泄漏超标。

注意事项

  • 需校正环境温度(温度每变化1℃,压力变化约0.3%),建议在恒温箱(20±2℃)中进行;

  • 充气压力需避免超过充电头外壳的耐受极限(如塑料外壳通常≤1 MPa);

  • 需排除充气系统本身的泄漏(如充气软管、阀门),可通过“空白测试”验证。

2. 肥皂膜法(气泡法,定性/半定量)

原理:在可疑泄漏点(如外壳接缝、密封圈安装处)涂抹肥皂液,观察是否产生气泡(气泡生成速率反映泄漏量)。

适用场景

  • 定位具体泄漏点(如装配错位的接缝、未压紧的密封圈);

  • 快速筛查明显泄漏(泄漏量较大,如>0.5 mL/min)。

操作步骤
① 清洁待测区域,去除油污、灰尘;
② 用软毛刷或喷壶在可疑部位涂抹肥皂液(厚度约1~2 mm);
③ 向充电头内部充入0.1~0.3 MPa的压缩空气;
④ 观察肥皂液是否出现连续气泡(若有,标记泄漏点);
⑤ 量化评估:通过计数单位时间内的气泡数量(如10秒内>5个气泡判定为泄漏)。

局限性

  • 无法检测微小泄漏(<0.1 mL/min);

  • 受表面张力影响(油污会抑制气泡生成,导致漏检);

  • 不适用于高压区域(如端子内部)。

3. 氦质谱检漏法(高精度定量)

原理:向充电头内部充入氦气(示踪气体),用质谱检漏仪检测外部氦气浓度,通过信号强度计算泄漏率(单位:mbar·L/s)。

适用场景

  • 微小泄漏检测(泄漏率≤1×10⁻⁶ mbar·L/s),如高压端子的密封胶圈、线缆接头的微小缝隙;

  • 关键安全部件的最终验证(如车载充电接口、高压直流充电枪)。

操作步骤
① 抽真空:将被测充电头放入真空舱,抽至1×10⁻³ mbar以下;
② 充氦气:向充电头内部充入5%~10%氦气+90%~95%氮气的混合气体;
③ 检漏:用质谱检漏仪扫描可疑部位(如密封圈、端子根部),记录氦气信号强度;
④ 定量:通过标准泄漏孔(已知泄漏率)校准,计算实际泄漏率;
⑤ 判定:若泄漏率超过标准(如≤1×10⁻⁶ mbar·L/s),则判定不合格。

优势

  • 灵敏度极高(可检测0.1 μL/min的泄漏);

  • 定位精准(可确定泄漏点坐标);

  • 不受环境温度、湿度干扰。

局限性

  • 设备成本高(氦质谱仪价格约50~200万元);

  • 需消耗氦气(成本较高);

  • 操作复杂(需专业人员)。

4. 流量法(直接测量泄漏流量)

原理:通过流量传感器直接测量充电头内部的泄漏气体流量(单位:mL/min),适用于大容积或高压场景。

适用场景

  • 充电桩接口、大电流充电枪的整体泄漏测试;

  • 需快速获取泄漏流量值的场景(如生产线批量检测)。

操作步骤
① 封堵所有开口,仅保留一个接口连接流量计;
② 充入目标压力(如0.5 MPa);
③ 稳压后,流量计直接显示泄漏流量;
④ 判定:若流量超过限值(如≤0.1 mL/min),则不合格。

注意事项

  • 需确保流量计的量程与泄漏量匹配(如微小泄漏需用高精度微流量计);

  • 避免气体压缩性对测量的影响(低压场景需修正)。


五、检测设备与环境要求

1. 核心设备

  • 压力传感器:精度±0.1% FS(量程0~1 MPa),用于压力衰减法;

  • 氦质谱检漏仪:灵敏度≤1×10⁻¹¹ mbar·L/s(用于高精度检测);

  • 流量计:精度±0.5% FS(量程0~100 mL/min,用于流量法);

  • 真空泵:抽速≥100 L/s(用于氦质谱检漏的预抽真空);

  • 恒温箱:温度控制精度±1℃(用于消除温度干扰)。

2. 环境控制

  • 温度:20±2℃(避免温度波动导致压力变化);

  • 湿度:≤60% RH(防止金属部件锈蚀或密封件膨胀);

  • 洁净度:无明显粉尘(避免堵塞泄漏点);

  • 无振动:避免振动干扰压力传感器或检漏信号。


六、检测流程与操作规范

1. 生产线终检流程

来料检验:检测密封组件(O型圈、密封胶)的尺寸与材质(如邵氏硬度、压缩永久变形率);
装配后初检:用肥皂膜法快速筛查外壳接缝、线缆入口等明显泄漏点;
高精度检测:对关键部位(如高压端子区域)进行氦质谱检漏,确认微小泄漏;
压力循环测试:模拟实际使用中的压力变化(如-40℃~85℃冷热循环),验证密封件抗疲劳性能;
防护等级验证:按IP67/IP68标准进行浸水测试(如1米水深浸泡30分钟),确认无液体渗入。

2. 维护检测流程

外观检查:观察充电头外壳是否有裂纹、变形,密封圈是否老化(如变硬、开裂);
气密性复检:使用压力衰减法检测整体泄漏率(目标≤0.5 mbar/min);
关键点专项检:对曾维修过的部位(如更换过密封圈的端子)进行氦质谱检漏;
功能验证:充电测试(模拟实际充电过程),观察是否出现异常发热、漏电。


七、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

问题可能原因解决对策
压力衰减过快(泄漏超标)外壳接缝密封不严(胶水未涂匀、螺丝未拧紧);密封圈老化(压缩永久变形率过高)。重新装配并均匀涂抹密封胶;更换符合标准的密封圈(如氟橡胶FKM)。
肥皂膜法检测到气泡但压力衰减正常微小泄漏(泄漏率<压力传感器的分辨率),或肥皂液残留干扰。改用氦质谱检漏法定量;清洁待测区域后重新测试。
氦质谱检漏无信号但实际泄漏氦气未充入泄漏区域(如密封圈安装错位);检漏仪灵敏度不足。检查密封圈位置;更换高灵敏度检漏仪(如磁质谱型)。
浸水测试后内部进水但气密性检测合格测试压力不足(如IP68要求1米水深压力≈0.1 MPa,而气密性测试压力仅0.05 MPa)。提高气密性测试压力(需不超过外壳耐受极限);增加保压时间(如24小时)。

总结

新能源汽车充电头的气密性检测需结合标准要求、结构特点、泄漏风险选择合适的方法(压力衰减法用于初筛,氦质谱法用于高精度验证),并通过环境控制、设备校准、规范操作确保结果准确性。对于关键安全部件(如高压直流充电枪),需采用多方法联合检测(如压力衰减+氦质谱),以全面保障充电头的密封可靠性,避免因泄漏引发的电气安全事故。


服务热线:18902482563(微信同号)

邮箱:yanghongyan@rhxdz88.com
客 服 Q Q:3819909
地址: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芙蓉路9号

Copyright 2025 深圳市斯沃尔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66329号

支持定制
快速出样

欢迎联系我们
斯沃尔连接器 将为您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

助力客户提升生产效率
降低测试成本

本站已支持IPv6
seo seo